什么是公正
公正,首先是“公”,它是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形成的規則。從理論層面上講,公正是規則標準;從司法實踐上看,它是法律的依據;從倫理學視角分析,它屬于道德范疇,是人們從民俗習慣出發評價是非的標準,是社會的底線。社會公正既體現為一種價值理念,也體現為一種制度安排;既是一種程序上的規則和標準,也是一種狀態和結果。
公正,社會進步之標志
公正,包括公平和正義兩個層面,涵蓋國家、社會和公民三個領域,在形式上體現于行政、司法、輿論和民俗等多個領域。它決定于國家、反映于社會、表現于民眾。
公正是相對的。 歷代社會發展證明,社會公正總是相對的。不論是從社會形態上看,還是從不同的歷史時期、歷史條件審視,不論是從時間還是從空間的視角觀察,社會公正從程序上的規則公平到結果上的正義價值都是相對的。封建制度社會形態相對于奴隸制度社會公正,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優于封建制度的社會公正。
公正是具體的。社會公正是讓所有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展成果,包括經濟、政治、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利益合理分配以及各種義務的合理承擔,但具體到每個區域和領域的分配制度和標準,又存在著具體的差異。再具體到不同的社會群體,甚至細化到家族成員,具體的公正規則和程序也各不相同。
公正分為公平和正義兩個層面,第一個層面是程序上的公平正義,即主要表現在度量衡、尺度等規則標準,要求所有人在制度面前平等。第二個層面為結果上的公平正義,即社會正義,主要以追求最大多數的社會成員的福祉為目的,強調根據不同的情況因人而異,更多體現在社會價值取向上。
社會公正是隨著社會的發展、時代的進步而變化的,是社會進步的標志。隨著不同社會形態的更替,生產力在勞動者的創造中不斷發展與提升,社會財富也在不斷充裕。因此,原有社會形態的生產方式也被不斷打破,不斷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社會關系。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,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,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。所以,社會公正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、時代的進步而進步的。
公正,社會穩定之保障
俗話說:“公生明,廉生威?!惫磐駚恚瑲v朝歷代,尤其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,從中央到地方,各級代表政府衙門的公堂無一不是用公正來體現其威嚴與廉政。任何一個社會形態,任意一個朝代,體現在經濟、政治和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社會公正與否,社會的興盛與民眾的民情民風便是最好的見證。自古至今,不論是西方的所謂民權自由也好,中國歷朝歷代推崇的均貧富也罷,無一不是以公正的旗號來號召和號令天下民眾的。舊中國之所以黑暗、腐敗和落后,根源就在于其缺乏公正之道。歷代的農民揭竿起義不就是為追求公平正義么?分配不公,社會何談正義、何談和諧,民風又如何純樸,民眾又何來賢良。20世紀以前,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何能稱霸世界?從表象來看,西方列強憑借的是堅船利炮,其實,其背后的公正之道才是一個國家興盛的根本與基礎。政治制度和生產方式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。
公正,社會和諧之根基
公正,是國家昌盛、社會穩定的基礎,任何社會形態的國度,如果公正缺失,那社會就會像大廈失去根基一樣,必然傾斜甚至倒塌。古代如此,現代亦然。盡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,消滅了階級剝削,但社會公正的問題依然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和焦點。
我國現在所處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。改革開放30多年來,生產力雖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,但社會在各方面暴露的不公正、不和諧現象也日益突出,尤其是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,人民內部不同階層、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和矛盾特別是經濟利益方面的矛盾比較突出,如直轄市、省會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間的教育環境和質量差別,如就業、就醫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公平現象。這些不公正的社會現狀,如不采取科學合理的兼顧各方利益和需求的公正方式加以調節,矛盾就有激化的可能,甚至引起沖突和社會的不穩定。所以,必須堅持公平正義,協調各方利益。